[摘要]特刊是捧角的产物。利用纸媒体的民国初年城市文化的形成、成熟,和因名角挑班制而备受关注的名角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是以名角和人气演员为对象的特刊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民国时期旧派文人编写的特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注重以演员为对象的文学作品和稚集所承载的意义,戏剧家身份意识不强;第二类登载捧角团体创作的新剧简介和剧本,具有作为戏剧家的认同意识。就第一类而言,又有作为文人群体文学活动的一部分而发行的特刊,和作为文人群体文学刊物的同时兼具戏剧意义的特刊的区别。前者(《壁云集》、《张文艳集》)是旧派文人展开文学活动的媒介,所刊载的旧诗词多来源于对评论对象的审美性关心,这显示了民国初年的戏剧和演员还处于通过文人结社的稚兴来表现的位置。后者(《春航集》、《子美集》)除了旧诗词,还包括论理相对填密的剧评,它们既是以戏剧为材料的文学创作的园地,又是使剧评这一新兴文体诞生、并创造戏剧言语的地方,而戏剧言语的创造是第二类型特刊诞生的前提。民国初年的特刊和报纸杂志等的剧评栏一起,在戏剧创造自身言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关键词]旧派文人 捧角 剧评 京剧 文明戏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 (2010) 03-0143-08
*本文系作者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清末民初新潮演剧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广州)上提交的论文,由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后期博士课程王杰和作者本人合译。作者经过修改后,授权本刊发表。
作者简介[日]松浦恒雄,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文学博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宣传艺术》(共著,岩波书店,2000年)、《为了学习中国20世纪文学》(共编,世界思想社,2003年)、《越境的文本》(共编,研文出版,2008年)、《文明戏研究的现状》(共编,东方书店,2009年)、《戏考在民国初年的文化地位》(2009年)等。